進入2007年的中國陶業發生了一件大事:產業轉移或產業分流成為一種大勢所趨。此事十幾年前已有,但僅限于生產基地的延伸、擴張、主體不變,F在的情況是帶有根本性的在變了。在華東穩扎了十幾年的幾家一直被國內同行認同為水平較高的企業到江西、山東開廠了;廣東歐神諾、金意陶、箭牌等三家有名望的企業一口氣到江西景德鎮買下四五千畝地辦廠;美國科勒
潔具不在佛山而在山東重投重資建廠,佛山禪城區政府決策不再新批建廠了,個別名牌企業從
陶瓷業分流搞房地產業去了,等等。猶似這個行業發生了地震,震源就在佛山。
盡管說中國是世界陶瓷的古國、大國,但百年老店難找。如果有的話,可能只是一家南風古灶。中國傳統陶瓷的現代工業化生產,從真正意義上說也是二十多年的歷史,這么短的時間,產業就要大轉移、大變遷、大分流,是很值得學術界、經濟界、企業界、政府、行業協會、行業學會等部門探討的問題。
**,產業轉移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就廣東的情況來看,有主動也有被動,但基本上是被動的。一家企業在一個地方做得好好的,誰想要離開?然而被動中深藏著本身種下的惡果所引發的。由于長期對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引發環境惡化就是一例。
其次,產業轉移讓人重新審視產業建設的許多觀念是否要重新調整。對于應用干法工藝技術的企業,產業集族化發展或是工業園建設曾經被贊揚的模式看來不再適合這個產業了,大規;、分散建廠倒是一種科學的選擇。這又是一例。
總部陶瓷經濟模式行不行得通,如何運作?又是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