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起,
陶瓷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8%,使部分企業已經簽訂的出口合同面臨虧損。同時,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不斷加劇,也促使大量訂單加速向周邊國家轉移。國內陶瓷業賴以生存的"成本優勢"正在加速消失
自今年9月15日起,中國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其中陶瓷稅率由13%降至8%。然而,由于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上漲,目前我國陶瓷業已陷入"高產量、高消耗、低效益"
的困境,行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種種跡象表明,陶瓷業賴以生存的"成本優勢"正在加速消失。出口退稅的調整,將促使陶企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科技含量,改變目前"以量取勝"
的做法。
行業步入調整期自1985年我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以來,陶瓷產品出口退稅率已下調3次。2000年前后從
17%降至15%,2003年從15%降至13%,而今又從13%降至8%。此次下調幅度**大,達到5個百分點。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的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出口陶瓷利潤普遍不高,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將使陶瓷業步入1-2年的調整期。
陶瓷屬大宗出口商品,占出口貨源總量相當比例。據初步測算,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百分點,出口1美元的商品要減少退稅約7分錢人民幣。目前不少陶瓷企業正在計算提高多少報價,才能既讓外商接受,又可**大幅度抵消下調出口退稅對企業的影響。
但是,由于陶瓷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陶瓷行業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人民幣升值對陶瓷產品出口影響顯著。從去年7月我國調整人民幣匯率開始,人民幣匯率一直小幅攀升。這對于利潤本就不高的陶瓷產品出口企業而言,無疑是更大的挑戰。今年5月15日,美元兌換人民幣價格首次破8,如果進一步升值,陶瓷企業將承受更大的效益損失。同時,部分地區原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企業生產成本持續高漲,使陶瓷生產行業整體盈利能力明顯下降。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陶瓷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3.5億元,增長17%,增速卻下降了13個百分點。
廣交會考驗在即此番對于出口退稅率調整的時間節點,把握得甚是到位,因為其后一個月將迎來外貿行業的盛會
--廣交會。一個月的時間是否足以讓企業做出適應性調整,在廣交會上拋出合適的定價,以至順利成交?
有業內人士認為,應對出口退稅調整,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出口價格。
在中國**大的陶瓷產區廣東佛山,一家大型陶瓷企業對外貿易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每平方米陶瓷的FOB
(離岸價)約30元人民幣,由于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價格已上漲10%-20%。"像匯率波動和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客戶是很難接受我們漲價的。其實,我們與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的價格比較優勢,就在幾個點的出口退稅上,一旦我們漲價,客戶就會流失。"由于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以出口退稅為主要利潤來源的陶瓷企業可能會因此倒閉。
唐山惠達陶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部經理邢錦榮介紹,公司80%的國外客戶是在交易會上結識的。由于近期陶瓷產品出口退稅的調整,企業在廣交會上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與客戶進行價格談判。這關系到企業明年的業務發展方向。她告訴記者,并不是所有的客戶都能承受價格的提升,企業可能遭遇訂單的減少和取消,結果尚難預料。
然而,此次出口退稅率調整是有根據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專家認為,今年出口市場增長率有所下降,轉口比例較大。目前市場生產能力比較大,實行配額制度可降低市場規模,所以出現規避配額的情況比較多。退稅率調整會導致一些企業經營出現困難,但這是必要的,因為生產能力已經過剩,國家只能通過大的政策來調整。
結構調整避免低值出口陶瓷行業產能的迅速擴張,加劇了陶瓷業供大于求的矛盾,陶瓷業賴以生存的"成本優勢
"正在加速消失。2004年我國陶瓷產品出口值比2003年翻一番,2005年陶瓷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國內陶瓷產能急劇擴張,市場供大于求。在產品缺乏差異性的情況下,生產企業只能通過降低產品價格來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使得陶瓷行業價格競爭加劇。據了解,目前我國
日用陶瓷出口均價僅為每件0.2美元,只有英國、日本同類產品的1/7。出口價格的下跌,使得我國陶瓷出口企業到了微利甚至虧損的邊緣,同時還面臨更高的出口技術壁壘和嚴格的反傾銷調查,出口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大。
而此次出口退稅率下調正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雖然目前我國陶瓷產品出口面臨諸多困難,但由于陶瓷行業是新興行業,起步層次較高,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較大,我國企業還是有能力逐步消化吸收出口退稅帶來的不利影響。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有關專家指出,企業要積極采取彌補措施,力爭把風險降到**低程度。對已經簽訂合同而未出口的,要主動與客商聯系,說明情況,爭取客商、生產企業和外貿企業共同承擔一部分損失;要加強行業協調,在對外報價上早做準備,在即將參加的秋交會上,要加強對國際市場的研究,摸清國際價格行情,該提價就提價,既可樹立我國產品質量好價格合理的形象,又可抵消退稅率下調的部分損失;加快新產品的開發研制,加強品牌開發和推廣能力,創出自己的品牌和名牌,提高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加強企業核算,加大控制生產成本的力度,提高產品競爭力;實施"走出去
"發展戰略,把出口銷售終端向外延伸,打造全球銷售網絡,賺取銷售環節更豐富的利潤。